【摘要】2020年中考复习:紧扣课程标准,试题由记忆知识型转向能力分析判断型。小编收集整理, 分享给大家,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更多中考信息可关注闽州教育中考资讯专栏。
初中数学总复习是完成初中三年数学教学任务之后的一个系统、完善、深化所学内容的关键环节。重视并认真完成这个阶段的教学任务,不仅有利于升学学生巩固、消化、归纳数学基础知识,提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且有利于学生在学习的实际运用。同时也是对学习基础较差学生达到查漏补缺重新学习的目的。因此制订本建议,以便有利于实施教学,使总复习有计划、有步骤的进行。
坚持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原则,通过复习,引导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进行有效梳理;通过复习,引导学生主动关注自身数学能力的提升,感悟数学的价值,促进学生实践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做好工作。
一、紧扣课程标准,精心编制复习教案
初中数学内容多而杂,其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又分散覆盖在三年的课本中,学生往往学了新的,忘了旧的。因此,必须依据课程标准规定,将知识点系统化,精心编制复习教案。
计划必须切合学生实际。如可采用基础知识习题化的方法,根据平时教学中掌握的学生应用知识的实际情况,以及近几年中考考试规律,编制一份渗透主要知识点的测试题,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独立完成。然后按测试中出现的学生难以理解、遗忘率较高且易混、易错的内容,确定计划的重点。
复习计划制定后,要做好复习课例题的选择、配套练习题、作业筛选等,教师制定的复习计划要交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按自己的学习实际制定具体复习规划,确定自己的目标。我们在编写复习资料的时候,主要围绕着以下三点构想着手:
1. 复习的知识点要全面。
①对考试的热点认真分析;
②对知识点细致整理;
③对2020中考的动态认真分析,同时,我们在课程安排上本着:着眼于操作、立足于中考、服务于学生等想法,按照分课时将教学课程统一编写设计的原则,使我们老师在复习时有一个很全面的应用。
2. 可操作性。
在整个复习中,主要设置了三个阶段来进行:
①基础知识积累阶段:题目的难度大概是中考题目中的70%的基础题目;
②专项知识整理阶段:题目的难度大概是中考题目中的20%-30%的应用题目;
③实战演练阶段(借助一份中考试卷的解答指导及试卷的解读答题技巧)
3. 互动性。
在复习课程的编排中,为了充分体现教师主导下的学生主体地位,真正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我们在课程设计的时候,开辟特色栏目:“自我诊断”、“易混易错”、“师生交流”、“机动选择”等版块,以便老师有针对性地意识到非课堂因素所暴露的一些问题。
4. 复习资料要新。
复习中所用的例题,一部分来源于近三年各地中考题中的典型题目,这一部分大概占到所选资料的50%,再一个就是从其他有关资料中精选20%,最后就是原创自编习题约占30%。以此满足学生在整个复习过程中的习题练习需要。
二、追本求源,系统掌握基础知识
按以往的经验将中考数学总复习主要分为三轮进行。
第一轮:基础知识系统复习
在复习时要求每一位老师认真研读《考试说明》,摸清初中数学内容的脉络,老师们在研讨时提出自己的见解,共同讨论,并开展基础知识系统复习,俗语称为“轧课本”。
我们按照数与式、方程(组)与不等式(组)、函数、三角形、四边形、圆、图形变化、统计与概率等几个板块,按照《考试说明》给学生重新梳理哪些知识点是识记,哪些知识点是理解,哪些知识点是运用。将《考试说明》层次化、题目化、题型样例示范化。将每个知识点给学生整理出来,在这里我们要求学生过“三关”:
第一关“记忆关”,必须做到记牢记准所有的公式、定理等,没有准确无误的记忆,就不可能有好的结果;例如:学习特殊三角函数值时,探索出特殊三角函数值后,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观察值的特征,你将如何记住?有学生回答:正弦值分母都是2、分子是1、2、3的算术平方根,余弦倒过来,只要重点记住正切即可。
第二关“基本方法关”,如待定系数法求三大函数。
第三关“基本技能关”,如给你一道题,你找到了它的解题方法,也就是知道了用什么办法,这时就说具备了解这个题的技能。
基本宗旨就是知识要系统化,练习要专题化,专题要规律化。
在这一阶段,我们把书中的内容进行归纳整理、组块,使之形成结构。通过典型的例题讲解与习题练习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对例题、习题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变条件、变结论、变图形、变式子、变表达方式等。要做到定期检测,及时反馈。练习要有针对性、典型性、层次性,不能盲目的加大练习量。要定期检查学生完成的作业,我们对于作业、练习、测验中暴露的问题,采用集中讲授和个别辅导相结合的方式,因材施教,全面提高复习效率。
第一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必须扎扎实实地夯实基础,深钻教材和考试说明,绝不能脱离课本和考试说明;
(2)不搞题海战术,精讲精练,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3)注重思想教育,不断激发他们学好数学的自信心,并创造条件,让学生体验成功
(4)应注重对尖子的培养,在他们解题过程中,要求他们尽量走捷径、出奇招、有创意,注重逻辑关系,力求解题完整、完美;
(5)建纠错本:让学生准备一个纠错本,对一些典型题、疑难、易错和易忘的问题以及一时解决不了的问题等,随时记录,以备在日常学习中加以解决。经常性地反思自己的错误,教师要及时了解学生出错原因,对症下药。
第二轮:专题复习
这一轮复习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将第一轮复习知识点、线结合,交织成知识网,注重与现实的联系,以达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专题复习按照中考题型分为填空、选择专题、规律性专题、探索性专题、阅读材料专题等。
在进行这些专题复习时,我们根据历年中考试卷命题的特点,精心选择一些新颖的、有代表性的题型进行专题训练,就中考的特点,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收集一些资料,进行专项训练:
1. 函数图像的判断与分析问题;
2. 图形的裁剪、平移、拼接、折叠;
3. 规律探索;
4. 方程的实际与应用;
5. 函数实际与应用;
6. 圆的综合题等。
比如,对于专题复习“规律探索题”要求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操作及抽象,概括等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及归纳能力。它往往给出了一组变化的数、式、图形或条件,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分析、猜想来探索规律,体现了“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方法,考察了学生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观察、联想、归纳的能力,以及探究能力和创新能力。观察下列一组数:
它们是按一定规律排列的,那么这一组数的第k个数是_,设计目的:对于给出的数字,观察相邻两数的关系(差,倍数,增大,减小…)。有符号变化的注意符号变化规律(1,-1,1,-1…)。
在进行专题复习时,所有数学教师认真备课备专题,总结题型,引导学生从各个侧面去展开,并将近几年中考试题按以上专题进行归类、分析和研究,真正把握其命题方向和规律,然后制定应试对策。初步形成应试技巧,为下一步的强化训练复习打下坚实基础。
第二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专题的选择要准、安排时间要合理。专题选的准不准,主要取决于对课程标准和中考题的研究。专题要有代表性,切忌面面俱到;专题要有针对性,围绕热点、重难点,特别是中考必考内容选定专题;
(2)注重培养学生解题后的反思;
(3)专题复习的适当拔高。专题复习要有一定的难度,这是第二轮复习的特点决定的,没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的能力是很难提高的,而提高学生的能力是第二轮复习的任务。但要兼顾各种因素把握一个度;
(4)专题复习的重点是揭示思维过程,不能加大学生的练习量,更不能把学生推进题海 ;
(5)注重资源共享;
(6)每个教师都要有原创题。
第三轮:模拟训练
这一阶段,重点是查漏补缺,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具体做法是:从近十年的中考卷中选题,编制与中考数学试题完全接轨的、符合新课程标准及命题特点和规律的、高质量的模拟试卷进行训练。
每份练习要求学生独立完成,老师要及时批改,重点讲评。讲解时要善于引导学生去发现规律、问题,使学生在主动学习中体会,感悟概念、定理和规律。对在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要指导学生回味练习并扫清盲点,帮助学生对以前做错和容易错的题目进行最后一遍清扫。
在复习中要求学生严格按照中考要求答题,按标准格式答题,纠正答题过程中的不良习惯,对于试卷的错误要认真分析,找出错误的原因和解决的办法。并对每次模拟练习结果进行分析比较,既可发现问题,查漏补缺,又可积累考试经验,培养良好的应试心理素质,这个阶段也是学生提高成绩的最佳时机。
第三轮复习应该注意的几个问题:
(1)模拟题必须要有模拟的特点。时间的安排,题量的多少,低、中、高档题的比例,总体难度的控制等要贴近中考题;
(2)批阅要及时,趁热打铁,切忌连模两次;
(3)评分要狠。可得可不得的分不得,答案错了的题尽量不得分,让苛刻的评分警示学生,既然会就不要失分;
(4)归纳学生知识的遗漏点,为查漏补缺积累素材;
(5)处理好讲评与考试的关系。每份题一般是,两节课的考试时间,两节课的讲评时间,也就是说,一套题一般需要4节课的时间;
(6)留给学生一定的纠错和消化时间。教师讲过的内容,学生要整理下来;教师没讲的,自己解错的题要纠错;与之相关的基础知识要再记忆再巩固。教师要充分利用这段时间,解决个别学生的个别问题;
(7)调节学生的生物钟。尽量把学习、思考的时间规划得与中考答卷时间相吻合;
(8)把学生的心态及时的调整好和把每位考生的信心调动起来,此时此刻这应是每位老师的责任,给每位考生一个良好的心态和一个十足的信心是备考的最大动力,以使每位考生在考试中都能得到充分发挥。学情分析要具体、详细、真实,要有数据支撑。结合初三数学期末成绩的情况、学生平时数学成绩及数学日常课堂表现来进行分析,把高分段学生、优秀边缘生和及格边缘学生的比例列出来;分析学生的优势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扎实的基础知识,准确理解题的条件,发现与灵活应用定理、性质,是我们做好数学复习的关键,回顾往年中考,试题立意从记忆知识型转向能力分析判断型,尤其是创新应用,要突出开放探究,增强创新意识,做到:
(1)精心设置开放探究综合型问题,培养学生的合情说理能力、判断猜想能力和逻辑推理能力;
(2)培养多角度、多元化分析问题的能力;
(3)充分挖掘例题、习题所蕴含的数学思想方法。
以上就是我在数学教学中以及指导教学中的一点心得体会,有不妥之处请各位同仁给予批评指正。
闽州教育温馨提示:其实最好的技巧就是学生们平时要多练题型,培养自己的答题习惯,大家如有学习上的问题可以咨询我们的专业老师为您解答哦,想学习更多的答题技巧,请关注闽州教育。
报名电话:185-5969-5373(微信号) 罗老师
报名地址:闽州教育学历教育学习中心
招生网址:www.minzhou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