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悬念导入
悬念导入是指在教学中创设带有悬念的问题,给学生以神秘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的一种导人方法。利用悬念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思考,启迪思维,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如中学历史《明朝君权的强化》:
一位历史教师在教授《明朝君权的强化》一课时,先给学生讲述了这样一个布满疑团的故事。教师:明朝洪武年间的某一天,大学士宋濂在家中请客。第二天,明太祖问宋濂,昨天家中请客都请了什么人?吃了什么菜?喝了什么酒?宋濂一一如实回答。明太祖听后说:“你说的全对,没有欺骗我。”说完,拿出一张纸。宋濂一看,纸上是昨天家中宴请宾客时的详细情况,不禁吓出一身冷汗。
(同学们面面相觑,悬念已成)
教师:那么监视大学士宋濂的是什么人呢?他们听谁的指挥呢?这个故事说明了什么问题呢?
(同学们相互讨论,课堂氛围良好)
【点评】教师通过讲述故事和设置问题,使悬念产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进而引导学生进入新课的学习。
5.经验导入
经验导人是以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已知的素材为基础,教师通过生动而富有感染力的讲解、谈话或提问,以引起学生回忆的导入方法。
如物理《做功改变物体内能》:
教师:冬天,同学们的手被冻得发疼,这时候就会搓搓手,搓手有什么效果呢?
学生:手发热,暖和。
教师:为什么搓搓手会暖和?
接下来就可以引导学生探究做功和物体内能变化的关系。
6.实验导入
实验导入是中学物理、化学和生物等学科中常用的一种导人方法。
根据学生学习之始的心理活动特征,在学习某些章节之初,可由教师演示一系列实验。
设计演示实验可从已知实验人手,向本章涉及的未知实验过渡,尽量挖掘富有启发性、趣味性的实验。通过大量的声、光、电等使学生在学习之始便在感官上承受大量刺激,获得大量感性信息,同时引发若干思考。这一系列的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促使学生有条理地思考。
如物理《光的折射》:
上课时,教师演示,引导学生初步认识光的折射现象:先演示实验一,在碗中放入硬币,放在一定的高度让学生刚好看不到碗底的硬币,再倒入适量的水,请同学观察实验现象。接着演示另一个实验,在碗中倒入适量的水,斜插入一根筷子.让学生侧面斜视观察现象。请学生讲述看到的现象。然后教师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内容就是用来解释这些现象的。
7.歌曲导入
歌曲是最富感染力的艺术手段,通过让学生在课堂中欣赏歌曲或者让学生唱歌曲的方式导人新课,既能营造愉快的课堂气氛,激起学生积极的学习情绪,又能使学生在歌词中发现新课的教学重点,提前进入学习状态。
如中学历史《改革开放》:
教师在上课前先播放歌曲《春天的故事》。
教师: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优美动听的歌曲歌颂的是什么吗?
学生:我国的改革开放政策。
教师:非常正确,这首歌主要歌颂的是改革开放政策。1979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高瞻远瞩,做出了改革开放的英明决策。在从南方到北方,从沿海到内地中,中国对外开放的格局初步形成。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改革开放》这一课的具体内容。
8.故事导入
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和需要,选讲联系紧密的故事片段,可避免平铺直叙之弊,收寓教于趣之效。
幽默、诙谐的故事不但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更是课堂教学的“润滑剂”。
如音乐《茉莉花》:
故事导入:“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个美丽的传说。传说在很久很久以前,沙漠中的楼兰古国有位美丽动人的公主,名叫图兰朵,她貌若天仙,但残酷无情。据说她给来自各国的求婚者提出了一个条件,能回答出她提出的三个问题的人,就可以娶她,并赢得皇位,但如果答不出的,就得被砍头。因此,很多人包括国外的王子都死在了她的刀下……(略)瞧,月亮出来了,僧侣们的祈祷乐响起了(交响乐——茉莉花的旋律响起)。或许就是这动人的音乐感动了这位美丽而又残酷的公主,她终于良心发现,从此改邪归正,音乐的魅力在这一时刻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9.事例导入
用学生生活中熟悉或关心的事例来导人新课,能使学生产生一种亲切感,起到触类旁通的作用;也可介绍新颖、醒目的事例,为学生创设引人人胜、新奇不解的学习情境。
如思想品德《树立正确的消费观》:
教师上课为学生讲述真实事例:疯狂追星女杨丽娟自从迷上刘德华后,父母为达成女儿心愿而倾家荡产。父亲为了给女儿筹募旅费,甚至想到了卖肾。2007年,杨丽娟已如愿亲眼见到刘德华,可仍不满足于只与偶像留影纪念。随后,不堪重负的杨父在香港跳海自杀,留下的遗愿竟是希望刘德华再见女儿一面。此等激进行为,甚至有媒体惊呼“她不是一个人在追星!”。
听完这个真实的事例,大家有什么感受?杨丽娟的行为是正确的吗?到底她的行为受到什么样的消费心理影响呢?
【点评】通过这样一则震撼的新闻,可以给学生的思想形成强烈的冲击,从而明白树立正确消费观的重要性。
10.问题导入
思维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问题导人是指教师提出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使学生产生疑虑,引起学生的回忆、联想、思考,从而产生学习和探究欲望的一种导人方法。
需要注意的是,提出的问题要有一定的难度,要使学生暂时处于一种“愤、悱”状态,并且要以疑激思,使学生的思维尽快活跃起来。
如物理《牛顿第三定律》:
教师:同学们,咱们班最近参加了拔河比赛,你们说,拔河,从拉绳上来看,是赢方一端的拉力大,还是输方一端的拉力大?
学生们先是一愣,接着争先恐后地回答:赢方一端的拉力大!
教师:不对!拉绳上两端的拉力一样大!
学生:为什么?
(同学们睁大眼睛惊奇地问道)
教师:因为牛顿第三定律告诉我们:作用力和反作用力相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这一定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