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材料分析题(共2题,每题20分)
33.参考答案
探究式教学是一种以问题解决为中心,引导学生探求问题的答案,着重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和意志力的教学模式。这种教学方法以突出问题性、突出探索性、突出主体性为特征。(4分)
①以问题解决为中心的教学,教师要注意在教学中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使学生产生探究的欲望和要求。该教学设计中的探究性问题比较新颖有趣,能够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4分)
②该教学设计中的探究性问题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创造能力。(4分)
③探究性教学的问题设置要难易适度,有探究的价值和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将原有的各种片段知识从各个不同的角度加以改组,从中发现必然的联系,逐步形成比较确切的概念和原理。该教学设计中通过第一组探究性问题的分析不能全面得出所给的结论,问题的设置比较局限。(4分)
④探究式教学最主要的功能在于使学习者学会如何学习。如怎样发现问题,怎样加工信息,对提出的假设如何推理验证等。该教学设计中的第二组探究性问题“是意识直接创造了电动车遮阳伞吗?”探究性不强,不利于学生的思维的探究。(4分)
34.参考答案
(1)取得的成绩:
①思想政治教学评价贯彻全面性原则要求评价标准要全面,该地区政治教师能够较为全面的评价学生。(2分)
②思想政治课程的学习评价不仅要重视结果,更要注重发展、变化和过程,该地区政治教师能够把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结合起来,关注学生成长和发展的过程。(2分)
(2)存在的问题:
①评价关注了知识的掌握、行为和情感态度的养成,但缺少对于学生能力的评价。(2分)
②评价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该地区政治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主体相对比较单一。(2分)
③思想政治教学评价要把对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评价放在突出位置,该地区政治教师在高三阶段更关注学生的学习成绩,放松了对其他方面的要求,违背了“知识性服从思想性”原则。(3分)
(3)改进建议:
①政治教师在评价过程中要对学生的能力发展给予肯定性评价。如搜集与筛选多种社会信息、辨识社会现象、透视社会问题的能力等,都要注重从积极的方面、用发展的眼光给予评价。(3分)
②政治教师要重视学生、教师和家长在评价过程中的作用,使评价成为学生、教师、家长等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使评价过程成为促进学生、教师共同发展的过程。(3分)
③各级教育行政、招生考试部门以及学校教师在设计思想政课程评价方案时,必须以课程标准评价目标与评价实施要求为依据,注意评价的导向性,不能用单一的知识性考试成绩作为对学生思想政课程学习质量评价的唯一方式,警惕应试倾向的评价方式。(3分)
四、教学设计题(26分)
35.议题:假如我是人大代表(2分)
2018年冬季来临,某小区的供暖问题尚未得到解决。小区的居民代表找到社区的人大代表反馈问题,希望能帮助解决小区的供暖问题。以此为议题设计活动,可组织学生搜集与人大代表有关资料,认识人大代表的职能。(3分)
在此基础上,组织学生讨论以下问题。(6分)
●人大代表是什么?
●居民为什么要找到社区人大代表解决问题?
●人大代表,履行职责有什么重要意义?
围绕这个议题的探究,可“人大代表的产生:人大代表是国家权力机关的组成成员,由民主选举产生。人大代表的职能:依照宪法和法律规定的各项职权,行使国家的权力,有审议权,表决权,提案权和质询权。人大代表履行职责的意义:与人民群众保持亲密的联系,听取和反映人民群众的意见和要求,努力为人民服务,对人民负责,并接受人民的监督”。例如,通过人大代表自述环节,学生自主探究,明白人大代表的身份,产生过程;通过情景模拟,进行合作探究,明白人大代表可以通过行使自己的职权即质询权,代表人民向民生及供暖部门质问,要求进行答复;解决问题后,学生们可以发表感言,通过人大代表行使权力感受,明白人大代表职责的意义。(6分)
作为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设计,还可以把这个议题当作进行人大代表系列活动设计的一个环节,如学校周边交通拥堵问题,学校霸凌事件严重等事件,都能够成为这一系列活动的组成部分。以系列活动的设计为载体,使人大代表担负的重任学科内容生活化、生动化、结构化,充分体现活动型学科课程的教学特点和优点。(3分)
根据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制作评价表,既评价学习情况,又引导活动过程。(6分)
温馨提示:拿到了教师资格证的考生们,想要参加教师招聘的话,建议考生考虑报个班培训学习一下,因为教师招考可比考教师资格证难得多。若想要了解更多2019教师招考培训相关的信息,不妨咨询下闽州教育的老师们,他们将为大家细心解答各种问题的,具体的联系方式如下:
报名电话:185-5928-3143(微信号) 林老师
185-5969-5373(微信号) 罗老师
报名地址:闽州教育职业培训中心(厦门市湖里区安岭二路95号红豆杉科技大厦B栋6楼B区闽州教育)
招生网址:www.minzhou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