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师资格证考试的日子就快要到了,正在备考教师资格证考试的你,有十足的把握拿下考试吗?想必不少考生心里都没有底吧。下面闽州教育网小编将和大家分享教师资格证考前练习题,考生赶紧来练习一下,找找考试的感觉哟。
想要拿下教师资格证这些练习题必须做(附答案解析)
(一)
1.新课程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2.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3.学生的“向师性”和“模仿性”的心理特征决定了教师的劳动特点具有( )
A.示范性
B.复杂性
C.主体性
D.长期性
4.与动摇性和执拗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 )
A.自觉性
B.果断性
C.坚韧性
D.自制性
5.教学环节中,起到巩固知识、培养技能作用的环节是( )、
A.讲授知识
B.理解知识
C.布置批改作业
D.社会实践活动
答案及解析
1.A
【解析】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要求根据各学科教学的任务和学生的需求,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出发没计课程目标。
2.C
【解析】近代社会的教育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A
【解析】教师劳动的示范性特点是由学生的可塑性、向师性心理特征决定的。
4.C
【解析】意志的坚韧性是一个人在行动中坚持决定,百折不挠地克服重重困难去达到行动目的的品质。坚持是对行动目的的坚持。与坚韧性相反的意志品质是动摇性和执拗性。
5.C
【解析】作业的作用在于加深和加强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巩固,帮助学生掌握相关的技能、技巧。
(二)
1.在课外活动中,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设计、自己动手,这体现了课外活动( )。
A.灵活性
B.自愿性
C.自主性
D.实践性
2.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这种课程类型体现了( )的理论。
A.学科课程
B.活动课程
C.学生课程
D.隐性课程
3.“干越夷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教使之然也”。这句话体现了哪种因素对人发展的重要影响?( )
A.环境
B.遗传
C.教育
D.个体主观能动性
4.著名生态学家、生物学家洛伦兹发现,刚出生的小鸭子会发生“印刻”,即模仿第一眼看到的动物进行学习。这一观点支持了教育的( )。
A.神话起源说
B.生物起源说
C.劳动起源说
D.心理起源说
5.某学生既想参加英语脱口秀锻炼自己,又害怕讲不好,被别人嘲笑,这时他面临的心理冲突是( )。
A.双避冲突
B.双趋冲突
C.趋避冲突
D.多重趋避冲突
答案及解析
1.【答案】C
解析:与课堂教学相比,学生在课外活动中具有更大的自主性。富有成效的课外活动,大多是学生在教师和有关于方面的指导和帮助下独立自主开展的。活动由学生自己组织、自己设计、自己动手。
2.【答案】B
解析:活动课程是相对于系统的学科知识而言的,由一系列活动组成。它侧重于学生直接经验的获得,如实验、参观、表演、绘画、游戏、手工制作等。活动课程的特点在于动手做,在于手脑并用,以获得直接经验。
3.【答案】C
解析:原文出自于《荀子·劝学》。大意为:干国、越国,夷族和貊族的孩子,生下来时他们的哭声是一样的,然而,他们长大后习俗却不同,这是因为后天的教化使他们这样的。故体现了后天教育因素对人的身心发展的重要影响。
4.【答案】B
解析:生物起源说认为学习是动物的生存本能,“印刻”的概念恰恰体现了动物这一本能。
5.【答案】C
解析:对于英语脱口秀,既想参加,又有不想参加的方面,对于一个目标,有想要的,有想躲避的,所以是趋避冲突。
(三)
1.由教师提出问题,激发学生思考,通过双边活动获取知识的方法叫( )。
A.讲授法
B.谈话法
C.讨论法
D.自然学法
2.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者引导下,由班级学生或少先队成员共同参与,在学科教学以外时间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是( )。
A.班级活动
B.班队活动
C.课外活动
D.少年队活动
3.以下哪项不属于教育目的的评价作用?( )
A.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B.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
C.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
D.根据学生的考试成绩排名次
4.关于学校文化,表述错误的是( )。
A.校园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缩影
B.学校制度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C.学校硬件设备属于物质文化
D.学校文化并非成员天然形成.而是共同习得的
5.李明上课不敢发言,一旦他在课上发言,王老师就给予表扬和肯定,这样李明的胆怯心理得到很大改善。王老师对李明进行心理辅导时运用的方法是( )。
A.强化法
B.示范法
C.惩罚法
D.暂时隔离法
答案及解析
1.【答案】B
解析:由老师发起,并由双边一问一答的形式,即可判断为谈话法。
2.【答案】B
解析:班队活动是指为实现教育目的,在教育者引导下,由班级学生或少先队成员共同参与,在学科教学以外时间组织开展的教育活动。
3.【答案】D
解析:教育目的是衡量和评价教育实施效果的根本依据和标准。评价学校的办学方向、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检查教育教学工作的质量,评价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工作效果,检查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发展程度,都必须以教育目的为根本标准和依据。
4.【答案】B
解析:学校的物质文化是学校精神文化的物质载体。
5.【答案】A
解析:强化法也叫正激励,用来培养新的适应行为。根据学习原理,一个行为发生后,如果紧跟着一个强化刺激.这个行为就会再一次发生。
(四)
1.某小学一位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发生矛盾。起因是教师在认真上课时,一高个子男生在下面起哄、打闹,教师前去制止。结果,教师在受到言语和人身攻击之后,用凳子打伤该生。对这一问题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
A.学生应该尊敬老师,不应该扰乱课堂
B.教师应该爱护学生,不应该对学生动手
C.学生应该遵守课堂纪律
D.老师对学生的教训是对的,起到了杀鸡儆猴的作用
2.下列选项中,不属于鲁迅作品人物形象的是( )。
A.闰土
B.阿Q
C.涓生
D.四凤
3.课文《掌声》写的是残疾小女孩小英获得同学们给她的两次掌声,从内心自卑的人变成了活泼开朗的人。孙老师在学生朗读体悟后问学生:你是如何理解这个故事的?对学生的说法,孙老师并没有给固定的答案。从自主学习的角度分析,与孙老师的初衷不一致的是( )。
A.自主学习中教师的角色可以淡化
B.自主学习中学生被期待形成自己的知识
C.自主学习要避免告诉学生问题的答案
D.自主学习要求学生会分析、综合和评价
4.王老师把自己的精力用于培养优秀的学生,很少留意成绩一般的学生,该老师的做法( )。
A.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完成
B.有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
C.违背了公正施教的要求
D.违背了严慈相济的要求
5.下列选项中,年龄与称谓对应不正确的是( )。
A.女子13岁——豆蔻年华
B.男子20岁——弱冠
C.女子15岁——及笄之年
D.男子50岁——不惑之年
答案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教师应该尊重学生的地位,保护学生的合法权益,而不能动手殴打学生。
2.【答案】D
解析:四凤是曹禺的作品《雷雨》中的人物。闰土是鲁迅作品《故乡》中的人物,阿Q是鲁迅作品《阿Q正传》中的人物,涓生是鲁迅作品《伤逝》中的人物。
3.【答案】A
解析:自主学习是为了让学生主动地思考,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老师的作用是引导学生,是主导者的角色,所以教师的角色没有淡化。
4.【答案】C
解析:作为一名教师必须遵循“教育公正”的原则,必须坚持以人为本,面向全体学生。若对学生进行差别对待,则违背了公正施教的要求。
5.【答案】D
解析:男子40岁为不惑之年,50岁为知命之年。
温馨提示:认真做考前练习,是教师资格证考前复习技巧之一,想要多考几分的考生,请赶紧认真做上面介绍的教师资格证考前练习题吧。若想要了解更多教师资格证考试相关的信息,不妨咨询下闽州教育的老师们,他们将为大家细心解答各种问题的,具体的联系方式如下:
报名电话:185-5928-9775(微信号) 林老师
185-5969-5373(微信号) 罗老师
报名地址:闽州教育职业培训中心(厦门市湖里区安岭二路95号红豆杉科技大厦B栋6楼B区闽州教育)
招生网址:www.minzhouedu.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