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可是教师资格证考试科目之一,想要顺利拿下考试的话,不认真记忆知识点哪行呢?对此闽州教育网小编,建议考生们跟着小编一起往下认真记忆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知识点吧。
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考点归纳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广义的课程: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一门学科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二、课程的类型
(一)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二)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三)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起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隐性课程是伴随着显性课程而生的,没有显性课程就没有隐性课程。计划性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三、课程理论流派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等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是其代表理论。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
社会改造主义:布拉梅尔德
批判理论:金蒂斯、布迪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