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州教育导航网址: 职称评审 研究生 公务员 教师资格 司法考试 闽州教育 建设执业 金融财会 职业资格 中考 高考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师资格 > 备考材料 > 想要2019教资笔试材料分析题不跑分,必须背下这个考点!

想要2019教资笔试材料分析题不跑分,必须背下这个考点!


  【摘要】正在备考2019教师资格证笔试的小伙伴们,想要拿下笔试,不记忆考点是拿不下它的。所以说,各位备考生们,跟着闽州教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常常用来出材料分析题的几个考点吧。

  想要2019教资笔试材料分析题不跑分,必须背下这个考点!

  一、德育原则

  (一)导向性原则

  ①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

  ②德育目标必须符合新时期的方针政策和总任务的要求;

  ③把德育的理想性和现实性结合。

  (二)疏导原则

  ①讲明道理,疏导思想;

  ②因势利导,循循善诱;

  ③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三)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的原则

  ①严要有度;

  ②严要有方;

  ③严要有恒;

  ④尊重学生的人格个性,充分信任学生;

  ⑤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

  ⑥不能迁就学生。

  (四)发挥积极因素和克服消极因素相结合的原则

  ①“一分为二”看待学生;

  ②长善救失,通过发扬优点来客服缺点;

  ③引导学生自觉评价、自觉进行自我修养。

  (五)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

  ①统一学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②争取家长和社会的配合,逐步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德育网络;

  ③处理好衔接工作,保持德育工作的经常性、制度化、连续性、系统性。

  (六)因材施教原则

  ①了解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内心世界;

  ②有的放矢进行教育,努力做到“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③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有计划进行教育。

  (七)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

  ①建立健全的学生集体;

  ②开展丰富多彩的集体活动,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

  ③加强个别教育,并通过个别教育影响集体,增强集体的生机与活力。

  精彩文章分享:教师资格考试中几位常考人物你一定要知道!

  孟子

  春秋战国时期,官学衰微,私学大兴,儒、墨两家的私学成为当时的显学。春秋战国时期私学的发展是我国教育史、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促进形成了百家争鸣的盛况。相关考点如下:

  (一)思孟学派

  孟子,名柯,字子舆,战国时期鲁国人,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人们通常把子思和孟轲视为一派,这就是著名的思孟学派。思孟学派研究孟子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是《孟子》一书。孟子在政治上的主要主张是劝说统治者施行“仁政”。关于思孟学派,他们提出的教学过程: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考试重点,考生要记住。

  (二)内发论的代表

  孟子认为人性生来就是善的,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从“性善论”出发,孟子认为人人都先天具有仁、义、礼、智四个“善端”。但是,仅有这些“善端”是不够的,必须加以扩充,使之达到完善的境地。因此,教育的作用在于把人天赋的善端加以保持、培养、扩充、发展,或把已经丧失的善端找回来,启发人们恢复天赋的善良本性,使之成为道德上的“完人。”

  (三)“明人伦”与教育目的

  孟子认为办教育的目的在于“明人伦”。所谓的“人伦”就是五对关系:“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以伦理道德为基本教育内容,以“孝悌”为伦理道德基础的教育。另外孟子还是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的代表。

  (四)教学思想

  1.深造自得:孟子认为知识的学习,并非从外而来,必须经过自己主动自觉地努力钻研,才能彻底领悟。所以,学习中特别重要的是由感性学习到理性思维的转化。“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原,故君子欲其自得之也”。

  2.盈科而进:“盈科而后进”指出了学习和教学过程的循序渐进。

  3.教亦多术:对不同情形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教法。

  4.专心致志: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

  (五)社会分工与教育

  分工思想是孟轲的重要经济思想,也是其教育理论中重要的基础思想。他认为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工是必要的。

  陶行知

  中国现代杰出的人民教育家、教育思想家,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爱国者。是中国人民救国会和中国民主同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提出了“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三大主张,生活教育理论是陶行知教育思想的理论核心。相关考点如下:

  (一)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

  陶行知是杜威的学生,杜威提出过: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从做中学的观点,陶行知则提出了与之相似的观点。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包括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三大主张,其中,生活即教育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

  (二)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是陶行知一生教育思想和实践的表达,他以这样的赤子之心,为中国教育探寻新路。陶行知去世的次日,中共的挽联是:“中国人民教育旗手,民主运动巨星”,毛泽东的评价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宋庆龄称其为“万世师表”,董必武称其为“当今一圣人”。

  荀子

  战国末期赵国人,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时人尊称“荀卿”。相关考点如下:

  (一)“性恶论”与教育作用

  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 因此他认为应该以“礼”来约束。关于荀子的性恶论,考试中就只以性恶论的代表的形式考查,不会有其他更深入的形式。

  (二)外铄论

  外铄论的基本观点是人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如环境的压力、刺激和要求,他人的影响和学校教育。强调教育的价值,对教育的作用持乐观的态度,关注的重点是学习。因为荀子认为人性本恶,需要外界的教育加以改变,所以荀子是我国古代外铄论的代表人物。也使选择题常考点。

  (三)环境决定论

  荀子有一句名言:“蓬生麻中,不扶自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这过度强调了环境在影响个体身心发展中的作用。这是一种环境决定论的观点,考试中常考这句,就以“环境决定论”来考察。

  (四)“闻见知行”结合的教学方法

  荀况:“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荀子认为闻见、知、行,每个阶段都具有充分的意义,由此构成一个完整的过程。

  (1)闻见

  学习的起点、基础和知识的来源,但是又是有缺陷的,首先,感官不能把握整体与规律,其次,感官常因主客观因素影响而产生错觉。

  (2)知

  学习而善于运用思维去把握事物的本质与规律,就能自如的应对事物的变化。

  第一,“兼陈万物而中悬衡”。

  第二,“虚一而静”,“心”是藏与虚、两与一、动与静的统一。

  (3)行

  行就是知识的实践,是学习必不可少的,也是最高的阶段。

  (五)论教师

  将教师视为治国之本。教师参与治理国家是通过一个中介实现的,那就是他的施教。在教师与学生之间,荀况片面强调学生对教师的服从,主张“师云亦云”。

  温馨提示:教师招考可比考教师资格证难得多,如果你想要参加教师招聘,同时又已经获得了教师资格证。建议考生考虑报个班培训学习一下,这样才能更有把握通过教师招聘考试。若想要了解更多2019教师招考培训相关的信息,不妨咨询下闽州教育的老师们,他们将为大家细心解答各种问题的,具体的联系方式如下:

  报名电话:185-5928-3143(微信号) 林老师

            185-5969-5373(微信号) 罗老师

  报名地址:闽州教育职业培训中心(厦门市湖里区安岭二路95号红豆杉科技大厦B栋6楼B区闽州教育)

  招生网址:www.minzhouedu.com

上一篇:常出选择题的7个人,2019教资笔试备考生快来记忆!下一篇:回答教师资格笔试的辨析题,要知道这些要点!
关于我们
法律申明
联系方式
加入我们
服务中心
报名地址
缴费方式
学费分期
商务合作
讲师应聘
招商加盟
推广联盟
电话客服热线:400-968-7268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闽州教育活跃用户交流群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每天好料不断
2015-2020 版权所有@厦门华育远教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闽ICP备170027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