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材料分析题(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16分,共48分)
29.参考答案
第一问:
(1)第二次工业革命完成,主要资本主义国家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帝国主义国家之间为重新瓜分世界矛盾尖锐。甲午战争后,日本与俄国在中国东北的矛盾加剧,日俄以中国东北为战场爆发日俄战争。
(2)俄国在战争中处于不利地位,最终战败;日本虽然占上风,但日本在战争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认为战争继续下去将对其不利。故双方决定签订协议。
(3)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清政府软弱无能,想要参加和议被拒。
第二问:
(1)这个和约是在中国被拒绝参加的情况下签订的,但和约的内容都与中国相关,这损害了中国的主权,中国的国际地位也不断下降。
(2)侵犯了中国的领土和主权,对中国特别是东北地区造成沉重的灾难。
(3)日本攫取中国东北和朝鲜的诸多权益,军国主义野心进一步膨胀,为日本进一步侵略中国东北做准备,中国的民族危机也因此进一步加深。
30.参考答案
第一问:
(1)考查的内容:武昌起义的时间、辛亥革命的影响。
(2)考查的能力:图片解读能力、史料实证能力和调动知识、运用知识的能力。
(3)难度:学生得分率为0.48,即有接近50%的人答对,所以本题难度为中。
第二问:
(1)知识方面的原因:没有清楚识记武昌起义的时间,所以无法用题干中的时间点“1911年11月”果断排除①项;没有把握解答历史图片类选择题的技巧,没能从图片的标题、内容、出处等方面获取有效的历史信息。
(2)试题命制的原因:图片不符合科学性,语言表述过难,不符合学生的实际语言水平,考生很难读懂,看不出题目的中心和要旨,只能凭借猜测答题,无任何效度可言;试题的主题和选项之间关联性不大,本意是要考查武昌起义的时间和辛亥革命的影响,但是最终选择的选项是商人的经营策略,与试题主题无关。
第三问:
(1)在历史的授课过程中强化学生对历史史实的掌握,如时间、地点等,夯实基础知识;在平时练习中加强对历史图片类选择题的练习,讲授该题型的做题技巧,并通过练习加以强化。
(2)教师在命制试题时要参考历史试题命制的原则和规范,注意主题和试题之间的关联性,注意题目图片、史料等素材的选择符合学生实际情况,不能让学生读不懂而导致胡乱答题。
31.参考答案
第一问:
该教师在讲授知识的时候主要采取的是讲授法,通过生动形象的口头语言,讲述了马丁路德对罗马教会由深信到怀疑的过程,能够帮助学生较快的理解马丁路德提出宗教改革的原因。
但是,该教师主要通过自己进行讲授,并没有引导学生思考马丁路德前后态度转变的原因,学生主要以听讲的方式进行接受式学习,而不是靠自己思考探究获得知识,因而容易产生“假知”现象。
而且在运用讲授法教学时,教学内容大都是由教师以系统讲解的方式传授给学生,课堂上的信息传递往往是教师的单向输出,因而容易使学生形成依赖心理,不利于发挥其学习的主动性。
对于这一部分的内容,主要是理解为主,而教师过多的讲授会占据课堂的大量时间,学生的自我探究时间会相对减少,这不利于学生自我探究能力和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第二问:
(1)要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将正确的思想导向和价值判断融入对内容的讲解中;
(2)讲授要启发“情感”、激动人心。在树立正确历史观的基础之上,从历史的角度正确分析和讲述中国及世界的思想史内容,帮助学生形成开阔的国际视野,树立正确的文化观;
(3)讲授思想史需要有大量理解的内容,需要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上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充分启发学生的思维,充分保障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
(4)思想史的内容较为冗杂,因此讲授要思路清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5)对于抽象的思想观点,讲授要引发想象、推动思维,与其他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注重内容呈现的直观和具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