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州教育导航网址: 职称评审 研究生 公务员 教师资格 司法考试 闽州教育 建设执业 金融财会 职业资格 中考 高考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师资格 > 备考材料 > 2019小学教资考点精选:《教育教学知识》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

2019小学教资考点精选:《教育教学知识》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


  【摘要】想要顺利拿下2019教师资格证笔试吗?如果想的话,就请高中集中精神去记忆高频考点吧。比如说,下面闽州教育网小编将和大家分享的《教育教学知识》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考点,还没记住的小伙伴,速速来看看吧。

  2019小学教资考点精选:《教育教学知识》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

  一、课程的概念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

  广义的课程: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指一门学科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课程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基础。

  二、课程的类型

  (一)从课程的组织方式来划分:分科课程、综合课程与活动课程

  综合课程:是打破传统的学科课程的知识领域,组合两门以上学科领域而构成的一门学科。

  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是为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从儿童的兴趣和需要出发,以活动为中心组织的课程。

  (二)从对学生的学习要求的角度来划分: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

  (三)从课程设计、开发和管理的主体来划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

  校本课程:实质上是一个以学校为基地进行课程开发的民主决策过程。校本课程开发的主体是教师,起主导价值在于通过课程展示学校的办学宗旨和特色。

  (四)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亦称潜在课程、自发课程,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如师生关系、校风、学风等。隐性课程是伴随着显性课程而生的,没有显性课程就没有隐性课程。计划性是区分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的主要标志。

  三、课程理论流派

  (一)学科中心课程论

  是最早出现、影响最广的课程理论。夸美纽斯、赫尔巴特、斯宾塞和布鲁纳等是学科中心课程理论的代表人物,要素主义、结构主义是其代表理论。

  (二)活动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杜威、克伯屈

  (三)社会中心课程论

  代表人物:

  社会改造主义:布拉梅尔德

  批判理论:金蒂斯、布迪厄

  四、课程内容(需重点把握)

  (一)课程计划

  1、概念:

  课程计划,又称教学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不同类型学校的教育任务,由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制定的有关教学和教育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是学校组织教育和教学工作的重要依据,也是学校安排整个课程检查、衡量学校工作和质量的基本依据。

  2、课程计划的组成

  主要包括课程的设置、学科顺序、课时分配以及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

  课程设置是制定课程计划的首要问题。

  3、课程计划的作用

  是指导和规定教学活动的依据,也是制定课程标准的依据。

  补充:我国义务教育的教学计划应具有的三个基本特征:强制性、普遍性、基础性

  (二)课程标准

  1、课程标准的含义:是国家根据课程计划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某门学科的内容及其实施、评价的指导性文件。

  2、课程标准的结构

  第一部分是前言,包括课程的性质与地位、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标准的设计思路等。

  第二部分是课程目标,这是课程标准的核心内容,包括总目标和阶段目标。

  第三部分是课程内容,是具体的知识内容要点。

  第四部分是实施建议,包括教材编写的建议、评价建议、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等。

  3、课程标准的作用: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价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对教师工作有直接的指导意义。

  (三)教材

  又称教科书,是依据课程标准编制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教材的编排一般采用螺旋式上升和直线式编写两种基本形式。

  教材包括教科书、讲义、讲授提纲、参考书、活动指导书以及各种视听材料。其中,教科书和讲义是教材的主体部分,故人们常把教科书与讲义简称为教材。

  教材的作用:

  1、教材是学生在学校获得系统知识进行学习的主要材料,它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教师讲授的内容;同时,也便于学生预习、复习和做作业。教材是进一步扩大知识领域的基础,所以要教会学生如何有效地使用教材,发挥教材的最大作用。

  2、教材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它为教师备课、上课、布置作业、学生学业成绩的评定提供了基本材料。熟练掌握教材内容是教师顺利完成教学任务的重要条件。

  四、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的概念

  是指通过社会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在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的教育内容和相关的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二)课程开发的模式

  1、目标模式:泰勒

  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3、情境模式:劳顿的文化分析理论

1 2 
上一篇:2019小学教资考点精选:《教育教学知识》之教育科学研究下一篇:2019小学教资考点精选:《教育教学知识》之教育与社会发展
关于我们
法律申明
联系方式
加入我们
服务中心
报名地址
缴费方式
学费分期
商务合作
讲师应聘
招商加盟
推广联盟
电话客服热线:400-968-7268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闽州教育活跃用户交流群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每天好料不断
2015-2020 版权所有@厦门华育远教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闽ICP备170027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