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州教育导航网址: 职称评审 研究生 公务员 教师资格 司法考试 闽州教育 建设执业 金融财会 职业资格 中考 高考
您的位置:首页 > 教师资格 > 备考材料 >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点记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

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点记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二)

  四、课程开发

  (一)课程开发的概念

  是指通过社会和学习者需求分析,确定课程目标,在根据这一目标选择某一个学科的教育内容和相关的教学活动进行计划、组织、实施、评价、修订,以最终达到课程目标的整个工作过程。

  课程反映一定社会的政治、经济的要求,受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文化发展水平以及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的制约。也就是说,社会、知识、儿童是影响学校课程开发的三大因素。

  (二)课程开发的模式

  1、目标模式:泰勒

  2、过程模式:斯腾豪斯

  3、情境模式:劳顿的文化分析理论

  五、课程评价

  1、目标评价模式

  首先由被称为“当代课程评价之父”的美国课程评价专家泰勒提出,以目标为中心而展开,是在泰勒的评价原理和课程原理的基础上形成的。

  2、目的游离评价模式

  由美国教育家和心理学家斯克里文提出。他认为,评价者应该注意到的是课程计划的实际效应,而不是其预期的效应。

  3、CIPP评价模式

  是指背景评价、输入评价、过程评价、成果评价的缩写

  4、CSE评价模式

  六、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理念

  (一)基本理念

  1、三维目标观:即教学的目标是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价值观三维目标

  2、综合课程观:课程的设置更加综合,体现整体性、开放性、动态性,培养学生综合的视角和综合的能力。

  3、内容联系观: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学生已有的经验相联系,加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使学习更有意义。

  4、学习方式观: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合作性、创造性,使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5、发展评价观:重视学习过程的评价,通过评价促进学习的作用,而不是检查验收的作用。

  6、校本发展观:从学校的实际情况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开发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的选择性,促进学校、教师、学生的特色发展。

  (二)核心理念

  新课程改革的核心是教育以人为本,即“一切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具体表现在:

  1、关注每一位学生

  2、关注学生的情绪生活和情感体验。用“心”施教

  3、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和人格养成。使教学过程成为学生一种高尚的道德生活和丰富的人生体验。

  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

  具体目标:

  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即从单纯注重传授知识转变为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学会生存,学会做人

  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

  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

  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

  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

  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改变课程评价过于强调甑别和选拨的功能。

  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

1 2 3 
上一篇: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小学)考点记忆:小学教育的历史及发展下一篇:往年(2018)普通话考试试题练习及答案推送(第十套)
关于我们
法律申明
联系方式
加入我们
服务中心
报名地址
缴费方式
学费分期
商务合作
讲师应聘
招商加盟
推广联盟
电话客服热线:400-968-7268
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闽州教育活跃用户交流群
关注微信公众号
关注我们
每天好料不断
2015-2020 版权所有@厦门华育远教科技有限公司      备案号:闽ICP备1700272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