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书面言语的发展
书面言语活动包括认字、写字和阅读、写句子。认字、阅读属于接受性言语活动,写字、写句子属于表达性言语活动,儿童书面言语的产生是从接受性的言语活动开始的。
1.幼儿识字的特点
儿童学识字的过程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泛化阶段、识字阶段和再现阶段。幼儿识字主要处于前两个阶段,是对字的再认。对字的再现,实际上已经进入写字阶段,即默写阶段。当幼儿感知觉不断发展,把字当作图谱时,幼儿已经进入泛化阶段;当他们多次接触某个字时,感知活动逐渐分化,开始认识一些字,但比较容易混淆。
幼儿容易认识的字的特征:字大、清楚;与响亮的语音同时出现;有形象作为辨认的支柱;字形结构简单;多次重复;与情绪和兴趣相联系。
2.幼儿的阅读准备——前阅读活动
(1)看书——最初的阅读活动
孩子几个月就可以进行阅读活动。最初的阅读活动是看书,而非阅读,孩子并非阅读文字,而是拿书看,是母子共读;1岁左右,当孩子情绪好的时候,也会自己拿着书看;3岁左右,孩子可培养起爱看书的习惯;幼儿期基本以图为主,水平高一点的,能认一些字,以图为辅。
(2)阅读的准备
幼儿在阅读活动之前需要具备一些条件:掌握有关词汇;掌握语法和表达能力;掌握基本阅读技能,比如翻书动作;培养阅读兴趣。
3.幼儿的书写准备——前书写活动
(1)手的小肌肉协调性的发展
通过绘画活动,提高画线条的力度和流畅性;通过日常生活的自我服务和劳动任务,培养手的灵活性和手眼协调能力。
(2)对字形的空间知觉、方位知觉的发展
幼儿对空间知觉和方位知觉的发展不足,导致不能写出正确字形。
(3)对笔顺的掌握
幼儿对汉字基本笔顺的了解,在书写过程中,逐渐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4)正确的执笔姿势
正确的执笔姿势是训练幼儿书写的基本动作技能。
此外,书写与识字能力的准备有关,写字的准备与掌握语音的能力有关,幼儿期是书面言语发生的年龄,言语发展的主要任务是发展口头语言。
三、幼儿的言语与幼儿的活动
(一)活动中儿童言语的特点分析
早在20世纪20年代,儿童心理学家皮亚杰就对儿童的言语作了详尽研究。他着重研究了2~7岁儿童的言语,并将其归为两大类:
1.自我中心言语
自我中心,是指儿童把注意力集中在自己的动作和观点上的现象。在言语方面表现为讲话时不考虑自己在同谁讲话,也不在乎对方是否在听自己讲话,或是自言自语,或是由于和一个偶然在身边的人共同活动感到愉快而说话。
2.社会化言语
社会化言语涵盖了四个方面的内容:适应性告知;批评和嘲笑;命令、请求(祈使)和威胁;问题与回答。社会化言语是儿童在与周围人群的交往中发展起来的。
(二)幼儿言语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及教育措施
1.音准差
由于受生理成熟程度的影响,幼儿初期,孩子不能正确掌握发音部位和发音方法,出现发音困难。除受生理成熟水平的影响以外,发音还受环境和教育影响。
2.不能掌握言语表情技巧
要完整、连贯、清晰、准确地表述,除了要正确运用语言的基本成分外,还要掌握有表情的说话技巧,而幼儿则掌握得不好,表现在:
(1)语气的掌握
由于生理和经验等方面的因素,幼儿不会正确使用语言表情技巧。教师可以通过语音教学,让幼儿朗诵诗歌,复述故事,来帮助幼儿掌握这些技巧,对有些不良习惯,要及时取得家长的配合,给予坚决纠正。
(2)幼儿口吃及其心理因素
口吃是语言的节律障碍、说话中不正确的停顿和重复的表现。幼儿的口吃,部分是生理原因,更多的是心理原因所致。口吃出现的年龄以2~4岁为多。2~3岁,一般是口吃开始发生的年龄,3—4岁是口吃的常见期。口吃的心理原因之一是说话时过于急躁、激动、紧张。另一种原因,可能是来自模仿。解除紧张是矫正口吃的重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