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正在备考2019教师资格证笔试的考生们,你做好考试准备了吗?下面闽州教育网小编将和大家分享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之学习迁移的内容,这部分考点很重要,也经常考。因此,各位备考生们务必来记忆。
2019教资备考:中学教育知识与能力之学习迁移
一、学习迁移的含义
学习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即在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态度的获得对另一种情境中知识、技能、态度的获得的影响。此外,利用所学的知识、技能等去解决问题也包含着学习的迁移。迁移不仅表现为先前的学习对后来学习的影响,而且表现为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二、迁移的种类
1.正迁移、负迁移与零迁移
根据迁移的性质不同,即迁移的影响效果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产生触类旁通的学习效果。负迁移指两种学习之间的相互干扰、阻碍。零迁移是指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既不产生积极影响,也不产生消极影响。
2.水平迁移与垂直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水平迁移和垂直迁移。水平迁移也称横向迁移,是指处于同一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又称纵向迁移,指处于不同概括水平的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具体来讲,是具有较高概括水平的上位经验与具有较低概括水平的下位经验之间的相互影响。垂直迁移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自下而上的迁移,二是自上而下的迁移。
3.一般迁移与具体迁移
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一般迁移和具体迁移。一般迁移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具体迁移也称为特殊迁移,指一种学习中习得的具体的、特殊的经验直接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或经过某种要素的重新组合,以迁移到新情境中去。
4.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与重组性迁移
根据迁移过程中所需的内在心理机制的不同而划分,学习迁移分为同化性迁移、顺应性迁移和重组性迁移。同化性迁移是指不改变原有的认知结构,直接将原有的认知经验应用到本质特征相同的一类事物中去。原有认知结构在迁移过程中不发生实质性的改变,只是得到某种充实。顺应性迁移指将原有认知经验应用于新情境中时,需调整原有的经验或对新旧经验加以概括,形成一种能包容新旧经验的更高一级的认知结构,以适应外界的变化。重组性迁移指重新组合原有认知系统中某些构成要素或成分,调整各成分间的关系或建立新的联系,从而应用于新情境。在重组过程中,基本经验成分不变,但各成分间的结合关系发生了变化,即进行了调整或重新组合。
5.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
从迁移的方向来看,可将迁移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顺向迁移是指先前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逆向迁移是后继学习对先前学习的影响。
学习迁移的基本理论
一、早期迁移理论
1.形式训练说
形式训练说是以沃尔夫为代表的官能心理学为基础的,对学习迁移现象最早做出了解释。迁移就是心理官能得到训练而发展的结果,对官能的训练就如同对肌肉的训练一样。注意、记忆等各种官能都可以通过多种不同形式的训练而得到增强,并自动地迁移到其他活动中去。形式训练说认为,迁移是无条件的、自动发生的。进行官能训练时,关键不在于训练的内容,而在于训练的形式,因为内容经常容易忘记,其作用是暂时的,但形式是永久的。
形式训练说在欧美盛行了近200年,由于它缺乏科学的依据,所以引起了一些研究者的怀疑和反对。
2.相同要素说
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认为,一种学习之所以能够对另一种学习产生影响,是因为两者有相同的元素。后来武德沃斯把相同要素说改为共同要素说,也就是说在两种活动中有共同的成分才能发生迁移。
桑代克的相同要素说在当时的教育界曾起过积极的作用,使学校脱离了那种在形式训练说影响下不考虑实际生活只注重所谓的形式训练的教学状况,在课程方面开始注意重视应用学科,教学内容的安排也尽量与将来的实际应用相结合。
但桑代克所提出的相同要素说实际是从联结主义的观点出发的,只是指学习内容中元素间一对一的对应,即所谓的共同的刺激一反应联结,而未能充分考虑学习者的内部变化过程,因此未能深刻揭示出迁移的真正实质。
3.经验类化理论
经验类化理论的代表人物是美国心理学家贾德。该理论的依据是贾德在1908年进行的“水下击靶”的经典实验。经验类化理论认为,概括化的原理和经验是迁移得以产生的关键,迁移依赖于对一般原理的理解记忆在新旧情境的相互关系中的作用。对原理学习得越透彻,对新情境的适应性就越强,迁移也就越好。
产生迁移的关键则是学习者所概括出来的,并且是两种活动所具有的共同的原理或概括化的经验。经验类化理论强调概括化的经验在迁移中的作用,强调原理的理解,这一点比相同要素说有所进步。但概括化的经验仅是影响迁移成功与否的条件之一,并不是迁移的全部。
4.关系转换理论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格式塔心理学家,支持该理论的经典实验是苛勒1929年做的“小鸡觅食”实验。格式塔强调顿悟是学习迁移的一个决定因素。他们证明迁移产生的实质是个体对事物间关系的理解。习得的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能否理解各个要素之间形成的整体关系,能否理解原理与实际事物之间的关系。个体越能发现事物间的关系,则越能加以概括、推广,迁移也就越普遍。
二、现代迁移理论
1.奥苏伯尔的认知结构理论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奥苏伯尔曾提出认知结构迁移理论,认为任何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学习的基础之上进行的,有意义的学习中一定有迁移。原有认知结构的清晰性、稳定性、概括性、包容性、连贯性和可辨别性等特性都始终影响着新的学习的获得与保持。这一理论代表了从认知的观点来解释迁移的一种主流倾向。
2.继奥苏伯尔之后,研究者对迁移的深入探讨
(1)强调认知结构在迁移中的作用的理论
这一类观点主张认知结构中的某些成分是决定迁移能否发生的根本条件。
①以安德森等人为代表,认为如果两种情境中有产生式的交叉或重叠,则可以产生迁移。产生式是认知的基本成分,一个产生式就是一个条件—一行动规则。
②以加泰勒、吉克等人为代表,认为前后两种情境中的结构特征、内在关系与联系等本质特性是决定迁移的关键成分,而表面的特征则无关紧要。若前后两种情境的结构特征相匹配或相同,则产生迁移。
(2)强调外界环境与主体的相互作用对迁移的影响的理论
该理论认为迁移的产生是由外界物理环境、社会环境与主体因素共同决定的。该理论强调通过社会交互作用与合作学习可以促进迁移的产生。
3.现代迁移理论的特点
就传统与现代的迁移研究来看,传统的迁移研究是比较宏观、粗线条的;而现代的迁移研究则是比较微观、细致的,较重视对迁移的认知特性的探讨,对迁移过程的认知成分、迁移得以发生的内在机制进行了较深入的分析,这促进了迁移研究的深化。
4.迁移的实质
迁移实质上是新旧经验的整合过程,整合是新旧经验的一体化现象,即通过分析、抽象、综合、概括等认知活动,使新旧经验相互作用,从而形成在结构上一体化、系统化,在功能上能稳定调节活动的一个完整的心理系统。
精彩文章分享:2019中学教师资格教育知识与能力知识点练习
1.教学的基本场所是( )。
A.班级
B.学校
C.课堂
D.社会
2.下列不属于课堂管理功能的是( )。
A.课堂管理的促进功能
B.课堂管理的优化功能
C.课堂管理的维持功能
D.课堂管理的发展功能
3.在课堂管理中一切要以学生为出发点,以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为目标开展管理,以学生人格的完善和学业的成长为指针。这一原则属于( )。
A.尊重学生原则
B.民主性原则
C.实效性原则
D.方向性原则
4.( )是指把握课堂管理的度,课堂管理不能太放也不能太紧,避免“放则乱,紧则呆”的局面。
A.实效性原则
B.效率性原则
C.适度性原则
D.方向性原则
5.通过良好的班级环境和积极的学习氛围,对学生进行暗示。这种方式属于心理暗示法的( )。
A.环境暗示
B.班风暗示
C.言语暗示
D.形体语言暗示
答案及解析:
1.C【解析】课堂是教学的基本场所,课堂中集结、交织着各种教学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相互间形成的各种关系。
2.B【解析】课堂管理在整个教学活动中具有促进、维持和发展功能。
3.A【解析】本题考查的是课堂管理的基本原则。题干是尊重学生原则的概念。
4.C【解析】本题考查的是适度性原则的概念。
5.A【解析】题中的暗示方式是环境暗示。
温馨提示:教师招考可比考教师资格证难得多,如果你想要参加教师招聘,同时又已经获得了教师资格证。建议考生考虑报个班培训学习一下,这样才能更有把握通过教师招聘考试。若想要了解更多2019教师招考培训相关的信息,不妨咨询下闽州教育的老师们,他们将为大家细心解答各种问题的,具体的联系方式如下:
报名电话:185-5928-3143(微信号) 林老师
185-5969-5373(微信号) 罗老师
报名地址:闽州教育职业培训中心(厦门市湖里区安岭二路95号红豆杉科技大厦B栋6楼B区闽州教育)
招生网址:www.minzhouedu.com